趁“芳华”、勤学习为期一周的江阴市城市规划建设专题南京高校培训班结束了,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感触颇深。 2017城市规划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美丽乡村之“世凹桃源” 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结束了,受益颇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雨中现场教学之江宁区世凹桃源村美丽村庄建设。 近几年,全国很多省市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实践,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丽乡村的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延伸。2015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2016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发布了聚焦“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的文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积极响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在江阴本地我们也开始着手对村庄进行规划整治。通过此次外出教学,我们希望可以在学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错位发展,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村落或产业庄园,通过融入一定的乡村风貌、建筑、生活、民俗、文化,来打造特色性及趣味性的休闲目的地,并结合旅游线路设计,挖掘乡村休闲价值。 世凹桃源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社区世凹村,地处牛首山风景区西南麓,牛首-云台生态廊道最北端,有"中国最美村镇"之称。村庄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为"牛首文化第一村",区政府统筹改造,打造休闲游、农家乐的主题,是江宁区首批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的"五朵金花"之一。它以独特的亲山近水优势,粉墙黛瓦,打造融自然山、水、林、居为一体的江南田园风光。当你游走在这些村落之间,细细品味自然村落的质朴时,你就会发现设计师在改造规划中的独具匠心。 【道路流线】 改造后的村庄行了人车分流的道路体系。主要车行道为沥青材质,环绕村落外沿分布;村落内部以人行步道居多,铺装材料以更让人亲近的小粒径麻石、花岗岩石板碎拼和小青砖为主。 【建筑】 将村里的建筑翻新修缮,整体粉刷立面,形成白墙黛瓦的中式村落风格,并统一绘制窗线、墙线、墙裙等,增加建筑立面的细节特写。整体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格调,翠绿的山林下一片白墙灰瓦,成为牛首山下一道靓丽的风景。 【材料运用】 村庄改造的材料上基本都为乡土性材料,以当地原生态的石材、木材运用较多。改造中运用最多的材料石块,铺地、座椅、挡墙、花坛、驳岸等基本都有所运用,体现出村庄改造自然质朴的同时凸显当地独特性。改造中运用较多的材料还有木材,木材独特的质地和结构,其纹理、色泽都能够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花岗岩在村庄改造中也有一定的运用,主要用于开敞的活动广场,颜色以灰色调石材为主,在面层的处理上,以更贴近天然石料的粗糙面、荔枝面居多。 【配套设置】 1、 完善的标识宣传体系 村庄有完善的标识宣传体系,在公共服务中心及开敞的广场周边有大型宣传栏,用来介绍村庄的基本概况以及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的需求;在转角和岔路口设有方向性指示牌,绿化、墙面及沿河旁设有提示性标示牌;墙面宣传标语和小型宣传栏更是随处可见,这些标识牌、宣传栏一部分为木质材质,形式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一部分延续了牛首山风景区的标识风格,采用石材的主体木材辅助的形式,庄重而不失淳朴气息。 2、 健全的垃圾收集系统 村庄改造的垃圾收集系统相当重要,是村庄干净整洁的保障。此次参观的村庄改造,果皮箱、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基本含盖整个村庄规划范围。在广场、休息节点及人流活动较多的区域都设有分类果皮箱,垃圾分类收集点以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的为原则布置,并由专人负责进行及时打扫,保证整个村庄的干净卫生。 3、 丰富的产业特色系统 此次参观的世凹村,不仅在生态、人居环境上得到了相当大的改造提升,更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示着它们的产业特色——农家乐。 农家乐活动区,分为“桃源”、“烟岚”、“故垒”三大片区,经营的项目主要有土特餐饮、风味小吃、茶社休闲、乡村旅馆等,推进有机健康饮食和生态休闲旅游,围绕“健康、生态”集中展示地方茶文化与餐饮文化。 世凹村青砖巷道,木栅院门,大红灯笼,恍如隔世;石刻、牌楼、亭台、景观长廊配以春桃、夏荷、秋桂、冬梅,成就了"四季有花开、步步有风景"的"牛首第一村"。从此次的参观学习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好的村庄整治,必须立足于本地村落现状,在尊重当地自然资源和村民需求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合理资源;保留提升特色景观,修复改造不利因素;综合考虑交通、建筑、环卫、配套等一系列要素;在保持本地风土民情,突出当地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新农村改造建设。 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使得“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的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话题。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通过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引导规划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最终实现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乡村建设的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景观室 黄心恬 2017.12 江阴市城市规划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 本次学习班阵容强大,领导真重视,涵盖了我市规划设计规划管理的具体专业工作人员,局领导亲自做了开班前动员,强调了中纪委干部培训25条禁令,其目的不外乎告诫参训人员珍惜机会认真学习,提升自己,能量补充。加好油,成为未来工作的续航站。培训人员要真用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严明的纪律,精力用在学习上。真用心。规划一体传播文明,特别强调大家外出后便是“关键少数人”心中有戒,外树形象,内练精神。 一 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标志,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为实现城镇化需要建立多元资金保障体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城镇化需要人文关怀以人为核心,城市要留住人,只有留得住才有真正的城市化,实现人的城镇化。均衡公平共享城市资源。记得住乡愁 望得见山水。 二 公共建筑引发的联想 公共建筑这一课所列举的是列和设计师马进先生的思考。对于我们所在的城市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选址和外形以及建筑之间的空地的利用对于今后规划工作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体现人文关怀的建筑,体现资源共享的绿地,停车设施对于城市人口的生活品质的影响是深远的。单体的公共建筑的内部的采光,低碳环保的要求和体现不同功能的建筑元素的应用和联系,都将成为被赋予新的思想,体现出以使用主体的人为核心。建筑及间的非建筑用地应当充分考虑因汽车进入家庭带来的停车难的问题,将大量的非建筑用地闲置不仅仅是浪费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榜样和表帅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因建筑而建筑的怪异建筑的怪圈。将建筑融合在所在的环境中,而不是突兀的彰显,建筑师应该学会尊重环境要素,这一点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的。 三 大数据时代让我们的规划工作更加合理合情,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新的思考点,我在想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如何利用课题掌握的大数据指导规划设计工作,首先在概念上不能出现偏差,甄别出真实数据和虚假数据,其次在交通规划方面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对生活设施的配套规划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地学和测量方面的大数据,对于建设数字城市至关重要,我们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测绘、勘察积累了覆盖全市域的基础数据,静静的放置在各自的资料库中,很少被后来的建设者调用,不断的重复着前人的工作,你方唱罢我登场,浪费和重复试显而易见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已经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利用好现有的大数据才能实现。否则即使是搭建一个数据库的框架,也是很难实现利用价值的。 四 特色小镇建筑的思考 这次学习的形式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用结合,上午的课程在理论上给予大家一个概念,下午到世凹村参观,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特色小镇的“特色”是什么。近山靠水是特色,近城依厂未尝不是特色呢?关键是处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找出路。别人没有的就是特色。共同的方面就应该是人文关怀的理念,环境优美的目标,适合人居的层次。才是符合实际的特色小镇的终极目标。高度重视农村产权制度的创新,让农民参与和分享。 重视创造新的发展平台,打破原有的行政架构。 重视长期效益,避免急功近利,政府投入和产出需要权衡之后再投入,否则必然成为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现在有些地方炒作概念一哄而起,盲目规划、投资,房地产化严重。 空穴小镇“见雾不见人”和“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需要及早预防。新桥镇的特色化小镇建设在我市范围内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依托周边的上市公司强大的资金依托,建设了一座没有中国特色的欧洲小镇,无异于空中楼阁,不可能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必然落入公司化经营的圈子中,没有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参与的“特色”小镇势必脱离了实际。当然企业有它自身的考量,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企业投入产出的必然结果。而江宁世凹村的政府四千万的投入改造了一个四十八户村民的小山村,也许也有投入产出的分析对比,此种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否有参考价值呢?各地还是需要从实际出发发掘出自己的“特色”才是一条恰当的致富之路。 特色小镇感受二首便是我的思考。 江宁世凹村 有吏千万墩 马头隐绿翠 荷塘显清樽 远山染佛色 寻声有禅微 雨滴鉴玲珑 近看寻却没 勘测室 赵忠民 2017.12 |